1. 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第四篇
这本书写于延安时期,这一篇是对教员的采访。通过这些文字,我可以感受到青春时期的教员和大多数人一样,是迷茫的。
他在长沙的求学经历是这样的,他去警察学校报名考试,转头看见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,觉得做实业很有前途,在肥皂学校交了1元报名费。有个学法律同学推荐他去他们学校读书,教员又去交了1元报名费。得知成为经济学家可以建设国家,又去商业学校交了报名费…
几经周折,去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,在这里度过了他的 5 年学习生活。
另一段是他在北京的经历,里面有这样一段话
我职位低,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。我的一项任务是登记来图书馆看报纸的读者姓名,但他们大多没把我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。在那些来图书馆阅读的人中,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著名领袖,像傅斯年、罗家伦等,这些人我都非常感兴趣。我试图与他们谈谈政治和文化问题,但他们都很忙,没空听一个图书馆助理馆员讲南方土话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政治的热爱,一步步,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。
如果硬要让我说,看完这篇之后有什么启示,那就是——人可以迷茫,但是不可以停下。
评论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