侧边栏壁纸
  • 累计撰写 58 篇文章
  • 累计创建 67 个标签
  • 累计收到 1 条评论

犹豫的成本是时间——《暗时间》

lihaocheng
2016-08-21 / 0 评论 / 0 点赞 / 586 阅读 / 1,785 字
温馨提示:
晚上记得开启夜间模式哦
与他的相遇,源于知乎用户的推荐,在阅读之前,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教人们如何充分利用时间的读物。作者从程序员的角度给了我们关于学习的建议:

一、抓住无形的时间

“把零散的时间用起来,培养高度集中的注意力”,这些我在那些自称“成功秘籍”的书中也读过无数次,如果不是页码在提醒我这些内容只是这本书的6%,我可能已经放下这本书然后批斗它,再把他流放到废书的队伍中。

作者开始讲述自己的习惯,阅读的习惯,学习的习惯,读书笔记,学习博客,这也是我有想法去做的。当读到“如果你有一些钱,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,你先不决定,没问题,因为钱还是你的,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,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,不行,因为过了这段时间,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。”

“我以后做什么?”——我花整个高中时间思考的问题,一次一次想到过深夜,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。想法多是好事,但不要忽视了“想”的成本,当你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想上,想出来的也是空有的。不及直接学习和钻研,凭空的想法,与实际的差异,会让你对之前的想法产生怀疑,人们都放心经过时间检验的事情。

作者一直强调的思维的科学,我斗胆把它称为哲学,倡导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,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?

二、学好数据结构,计算机系统这样的基础课

大一这一年,当我发现编程能力不及他人的时候,“另辟蹊径”的开始自学起了前端,花了很多时间,成果也算卓有成效,我开始觉得数据结构,计算机系统这样难学的基础课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,大一,我挂了数据结构,因为我觉得我并不会做一个大的系统,我把前端掌握好就足够了,也曾看过知乎上给前端工程师学习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的建议——“二叉树的遍历你得会吧”。作者在文中说:“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;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;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不会过时;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;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会过时;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。”科技产品的革新,编程语言在不断的发展,好比你现在不会去用装塞班系统的手机一样,而计算机性能,存储结构这样能力,从第一个结构体的出现到现在都一直需要。

三、写博客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思考

作者花了十个连续的版面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写博客(还不包含之前提到的),写博客的冲动有过很久,担心自己片面的见解,别人的冷嘲热讽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思考、见解变成文字,让自己的思维和自己写下的文字做斗争,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。不单是博客,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见证我们脚印的地方。

这篇也可能是我的第一遍博客,一直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演讲的幌子,我也曾大言不惭的告诉别人:“我分享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,获奖与否,并不是我所追求的。”当获奖名单上没有我,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慰藉了。

我以为演讲和写博客是锻炼我自己站在一群人面前说活的能力,没有看到写这篇稿子进行多少次for循环似得思考的价值,这才是演讲和写博的最大价值所在吧。

当分享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,思考会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和别人的交流中,你也能看到不一样的见解,你,又会开始思考。思考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四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

大一的第一份暑假工,我去了一家电脑城,每天早九点到晚六点,我面对着ghost不了的系统,一装就崩溃的ISO镜像,不能破解激活的盗版软件。我开始会去自己寻找答案,先百度,再去请教别人。大部分问题百度都能直接告诉你答案。

在问一个问题前,保证自己已经充分的思考过,而不是心血来潮突兀的去问别人。这是对别人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的尊重。尊重别人的时间,尊重自己的时间。

 

五、学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专业知识

英语一直是被我的短板,12年来英语在我的生活中仅仅留存于一个分数上,上了大学,四级考试,让我动了学英语的决心。

学了计科,当我需要从外网下东西的时候,只能靠Google翻译,当别人分享了一个学数据结构很好的资料时,我却看不懂,还只能靠谷歌翻译,按单词一个一个翻译完的句子,最后也需要自己凭着想象去整理。

学英语,不是为了考试,为了四级六级,因为大部分人会告诉你,英语以后根本用不上,可能他们对所有的事情只是浅尝辄止,才会有这样的想法。

几天前我想学乐理,知乎有人给我安利了hooktheory,下载之后,却发现只有英文版。

0

评论区